您的位置:首页>资讯>资讯详情

深化央地融合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西部路径探索——基于陕西实践的拓展研究​

283


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主旨演讲中深刻指出:“只有合作共赢才能办大事、办好事、办长久之事。”合作意味着更多的机遇、更大的平台、更好的资源。国家层面如此,地方和企业经营同样如此。本文以中央企业服务陕西实践为例,旨在为深化央地合作提供参考拓展思考中央企业如何助力西部省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恳请领导和同志们指正。


一、深化央陕合作意义重大,信心当坚定


中央企业作为“共和国长子”,掌握国民经济命脉,是引领科技创新、提升综合国力与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支撑,是落实新发展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和国家重大战略的排头兵,也是促进地方转型升级、经济提质增效的强劲引擎。可以预见,中央企业未来将在关系国计民生、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关键领域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更为关键的作用。


陕西投资环境优越,区位、科教人才优势突出。延长石油、陕煤集团、陕投集团、陕西有色集团,以及新整合成立的陕西水发集团、陕西农发集团等省属国企增长空间广阔,具备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更大范围与中央企业深化合作的要素基础。


2012年“央企进陕”行动启动以来,双方合作领域持续拓宽、层次不断深化、成果日益丰硕。2020年9月,国务院国资委与陕西省政府联合主办“深化融合发展 助力追赶超越”央企进陕推进大会,双方合作步入快车道,实现了从投资落地到担当产业链“链主”的跨越:一方面,央企围绕陕西重点产业链布局重大项目,为“补链、强链、延链”注入强劲动能;另一方面,央企将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融入项目建设,引领带动陕西企业转型升级。2023年10月,“创新引领 深化合作”央企助力陕西高质量发展推进会在北京成功举办,47家中央企业参会。陕西省委书记赵一德表示,陕西将全力打造政策最优、服务最好、效率最高的一流营商环境,强化要素保障,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为央企在陕发展创造最佳条件。


二、央地融合发展的成功实践


央地合作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地方产业能级、壮大央企规模实力的共赢之道。经过多年努力,央企进陕融合发展已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


(一) 电网格局优化:国网陕西与地电集团重组整合


针对历史形成的“一省两公司”格局及其衍生的电网规划不统一、交叉供电等问题,陕西省委省政府与国家电网公司借势西安综改试验,成功推动国网陕西公司与陕西地方电力集团重组整合。新公司立足“一盘棋”运营,通过“压减”、“两非两资”清理等改革,部门和单位数量较整合前减少28个。整合后,“十四五”期间在陕电网投资规模规划为“十三五”的两倍,一批长期受阻的电网项目取得突破,陕北清洁能源电力外送“高速路”得到显著拓宽。


(二) 交通基建升级:陕西交控与中交二公局合资合作


作为陕西最大的综合交通国企(以高速公路投资、建设、运营为主),陕西交控集团与中交建集团核心子公司中交二公局实现强强联合。双方合资成立公司,既有助于陕西交控弥补成本控制、市场开拓能力短板,借船出海拓展省外及海外市场,又利于中交二公局进一步发挥产业链互补优势,加强区域业务协同,是央地企业“一盘棋”融合发展的典范。


(三) 高端装备协同:中车永济电机深耕陕西


依托陕西以西安为中心的“米”字形高铁网建设契机,中车永济电机(轨道交通、新能源电气系统龙头)积极融入本地创新生态:与西安交通大学共建西北首家智能制造与电气系统联合研究中心;建立“秦创原风电传动系统研发中心”;联合本地企业,通过混改成立西安中车永电智慧驱动有限公司。通过担任“链主”,企业从轨道交通和风电核心业务出发,构建新能源高端装备产业链和工程服务链,有力支撑西安先进制造业发展。


(四) 城市与生态建设:中国水电三局贡献三局力量


中国水电三局深度参与陕西水环境治理、市政、房建、轨道交通、海绵城市、抽水蓄能等项目建设。2021年,其承建的奥体中心生态公园、“三河一山”全域治水、“十四运”配套工程、西安地铁相关标段等重大项目如期交付。同时,水电三局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在“十四运会”志愿服务、陕豫灾区救援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2021年12月,水电三局(华中公司)与陕西地建集团(勘测规划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水利水电、高速交通、土地开发、环境治理等领域深化合作,构建完整项目开发链条,迈出央地融合发展新步伐。


三、央地合作助力陕西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点方向


深化央地合作,需立足陕西所需、发挥央企所长,围绕以下重点领域精准发力:


1.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重点依托秦创原平台,借鉴雄安经验,吸引中国电子等央企在陕设立集投资、研发、孵化、转化为一体的区域性总部。借势做大做强陕西科技集团,联合培育创新型人才,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2.借力西安“双中心”建设以建设西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契机,由市国资委牵头,加大招引央企力度,推动“双中心”建设目标达成。


3.共建重点产业链生态针对陕西已确定的制造业24条、文化旅游业7条、现代农业9条重点产业链,积极邀请在陕央企共同担任“链长”单位,提升产业链韧性与竞争力。


4.打造高水平产业园区明确重点产业园区发展方向,借鉴杨凌示范区省部共建模式,包装优质项目吸引央企共建。培育新兴产业与创新能力,打造核心竞争力强的产业技术体系,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加快西咸产城融合,强化信息化、数字化、智慧化运营管理,促进关中天水经济区合作。


5.培育万亿级产业集群围绕现代能源、先进制造、战略性新兴、文化旅游四大万亿级产业集群目标,省级层面成立对应工作专班,直接对接相关央企总部,制定并逐年落实专项计划。


6.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聚焦技术创新、智能化改造、绿色化发展、金融服务优化等方面,支持央地合作推进传统产业焕新。


7.构建现代农业体系以陕西农发集团牵头,陕西水发集团等配合,深化与中粮集团等央企合作。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抓手,构建新型农业生产体系、供给体系和经营体系,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8.拓展对外开放新空间陕西省商务厅牵头,陕西省国资委、省外办、陕西外经贸集团配合。深化国际合作,依托驻陕央企海外项目,带动陕建集团等省属企业“借船出海”,共同拓展中亚等国际市场。


9.强化数字经济赋能由陕西大数据集团牵头,陕西征信公司配合,对接央企。合作完善数据基础制度,推动数实深度融合,强化安全体系建设,创新数字化服务模式。


10.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由民建省委协同陕西金资、陕西金控牵头,相关金融企业配合。深化与中国风投等机构合作,完善政策、优化环境、创新产品服务、培育创投人才、构建多元化投资体系,加强投后管理和资本市场监管,畅通退出渠道。


11.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陕西省文旅厅牵头,陕旅集团、陕文投实施。深化与国旅、中旅、中青旅(光大集团)等央企文旅板块合作。探索“文旅+”融合,突出秦岭、黄河、古城文化保护与绿色可持续发展,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12.加速氢能产业布局统筹推进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加强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应用。探索发展氢能社区、氢能电站、能源互联网等新业态,务实推进“氢能进万家”等项目。


13.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深化与中国南水北调集团、中国长江三峡集团等合作,加强与黄委、长委交流,争取更多水资源指标。健全流域合作机制,促进要素高效流动,加强文旅交流弘扬黄河文化。制定支持政策,创新流域管理机制,优化营商环境。


14.培育新质生产力与未来产业前瞻布局,主动对接,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明确未来央地合作的战略目标与定位,共同培育一批具有战略意义的新质力量。


建议围绕以上14个重点领域,细化任务,建立台账,发扬协同作战、叩门招商精神,力争用3-5年时间,实现央企在陕合作全覆盖、无死角,有力支撑陕西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四、深化中央企业与西部省区合作共赢的路径与措施


(一) 拓展合作广度与深度


1.强化规划与项目对接:加强央地在“十五五”规划上的衔接,围绕西部各省区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如陕西24条重点产业链),挖掘新合作点。拓展技术、产业、资本、市场等多层次合作,吸引更多央企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中心、总部及重大项目落地。充分利用秦创原平台,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


2.共建协同创新生态:推动与央企共建协作创新平台,探索形成“龙头带动+中小企业配套+政府要素支持”的良好生态。鼓励地方企业加入央企创新联合体,参与国家实验室项目。支持央企与省市科技计划衔接,推动成熟技术与地方高校结合,组建细分领域创新联盟,攻坚关键核心技术,加速成果转化。


3.精准招引链式项目:开展延链补链强链专项行动,围绕产业细分领域精准招商,着力引进强链、补链、延链项目,实现“引进一个龙头、带动一批企业、形成一个集群”。结合央企发展战略与地方优势,制定招商指导目录,完善项目库、企业库、产品库,加强项目跟踪服务与动态管理,健全效果评价和投诉机制。


4.推动国企协同发展:支持央企参与地方国企混改,打造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局面。鼓励央企在陕扩大投资、增加产能、新设公司。通过人才交流、挂职锻炼等方式,引入央企在管理、改革、创新、市场等方面的先进经验,赋能地方国企。


(二) 创新融合发展模式


5.构建产业链供应链协同机制:聚焦打通堵点断点,推进央地企业在生产、供应、销售环节有效衔接。实施“产融投”协同战略,共建产业园区,发展配套产业链供应链,打造现代产业集群。善用央企采购平台、销售网络及市场品牌优势,完善地方产业供应链。


6.创新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建立科技、教育、卫生、农业等领域专业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开展产业领军人才、技术骨干联合培养,建设联合技术攻关载体,吸引央属高端人才(团队)携成果落地。共建央地专家智库,探索建言献策机制。鼓励央属人才按规定在地方兼职兼薪。


7.完善产业配套体系:优化产业配套半径,建立龙头企业配套备选清单,促进大中小企业协同。打造央企创新服务平台,补齐人才、市场服务、产品经理、投资顾问等创新要素。健全技术、物流、金融等服务平台,解决产业链环节缺失、衔接不畅问题。鼓励中小微企业围绕央企需求发展配套。


(三) 健全长效合作机制


8.建立清单化闭环落实机制:健全“定期会商、清单推进、闭环管理”机制,实行重点项目目标管理(任务书、路线图、时间表、责任人)。建立项目谋划、预审、调整、退出机制。实行“一项任务、一位领导、一个专班、一套机制、一抓到底”。


9.强化重大项目督导协调:坚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小步快跑、过程优化”。针对共性、个性问题(人才、资金、土地、电力等),精准施策。对滞后项目挂牌督办,逐个突破难点堵点。优化审批流程,对符合条件项目探索容缺审批,加速落地。


10.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完善营商环境制度体系,营造高效透明政务环境、竞争有序市场环境、开放包容投资环境、活力迸发创意环境、公平公正法治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开辟央企落户绿色通道。将央地合作成效纳入各级政府考核,组建专门服务团队全程保障。


11.区域一体化布局按照区域协同发展理念,推进央企跨省联动,推动央企在西部形成“区域一体化布局”。同时,整合“西部大开发”“民族地区发展”“一带一路”政策包央地联合争取国家特殊政策赋能支持。


五、筹建“央企产业创新联盟”,打造央地合作新高地


立足陕西作为西部地区桥头堡的定位,建议主动牵头,联合在陕及周边央企、省属国企、高校院所、金融机构等,建议筹备组建“央企产业创新联盟”(暂定名)。该联盟旨在结合陕西争创中国式现代化西部示范、央企创建世界一流企业的目标,共同打造央地合作“重地、宝地和腾飞之地”。


在百年变局下,国际竞争加剧,加强央企间协作与央地融合势在必行。联盟将促进西部地区央企实现资源、产业、资本的优化组合,推动成员在更高层次、更大平台、更宽领域融通创新,并通过联合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等,提升整体竞争力与市场占有率,助推驻陕央企高质量发展,增强央企国际影响力。


(一) 联盟核心职能


1.综合服务:提供政策咨询(如专项申报、资质认定、奖项申报、研发加计扣除、绿色/数字化项目等)、课题研究(ESG、产业研究、标准化)、专业服务(舆情监测、财经公关、高端培训)。


2.资源共享:搭建信息与资源(技术、设备、人才)共享平台,实现高效利用。


3.合作开发:促进成员间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市场拓展合作,降低成本,加速创新。


4.市场开拓:组织成员协作参与国内外大型项目投标;依托陕西国企,联合推广陕西品牌与国际市场拓展。


5.人才培养:建立高管交流与培训平台,提升人才素质与技术水平。


6.高校合作:与高校共建研发项目,攻克关键技术,促进成果转化(产学研结合)。


7.上市孵化:依托地方金融局,整合专业服务资源(法律、财务、市场),助推省属企业及在陕央企产业链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增加上市公司数量。


(二) 联盟运行机制


1.成立智库平台:建立持久性、公益性智库,开展联合研究、信息共享、决策咨询、政策评估,为联盟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2.打造区域合作平台:以党建引领,履行“服务管家”职能,促进政企共赢与区域协调发展。


3.建设数字化协同创新中心:加强前沿数字技术赋能,打造赋能平台,树立转型典范,建立研究机构,推动央企数字化转型与产业升级。


4.搭建“一带一路”协同平台:依托丝博会、黄帝陵祭祖、农高会、秦商大会等品牌活动,深化与央企交流合作。组织成员协同参与陕西“一带一路”项目,发挥优势互补,用好国际协定,深度融入开放型经济。


经过2-3年运行实践,可将“央企产业创新联盟”扩容为“西部央地融合创新联盟”,覆盖更多省份,推动跨区域技术共享与产业链互补


未来,通过定期举办中秋茶话会、央企沙龙、发展论坛、项目观摩推进会、互派挂职等多种形式,激活央地合作动能,在西部打造更多央地融合示范高地。



作者:张正委

编辑:王宇豪 | 审核:嘻嘻


友情链接: 万众网影 西开金服 西部控股 西部传媒 百度 西开小镇网 浙江特色小镇 财政部ppp 西部时报

西发数码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一区2号楼13层 Copyright©2016 xbsmg.com Inc. All Right Reserved. 京ICP备190032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