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我们将迎来立秋节气。立秋,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
“立”有开始之意,“秋”意为禾谷成熟,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成熟结果。不过,立秋虽然到了,但还尚处于“三伏天”期间,暑气一时难以消散,气温降低仍需时日。
立秋三候
一候·凉风至
立秋过后,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夏天中的热风,是从西北方吹来的风,它代表着一种趋势,不过此时的风还是温热的。
二候·白露生
立秋后,早晨会出现白茫茫的雾气,这是因为白天日照仍很强烈,而夜晚凉风习习,昼夜温差较大,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在清晨室外植物上凝结成细小的露珠。
三候·寒蝉鸣
秋天到了,对秋蝉而言,此时食物充足、温度适宜,它们在微风中鸣叫着,好像告诉人们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它们的生命也即将走到尽头。
立秋民俗
贴秋膘
爱吃肉的人,终于有了天经地义的理由。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称体重,并和立夏时体重对比。夏天的人,缺乏胃口,饭食清淡,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称为“苦夏”。秋风一起,食欲乘势大增,想吃点好的,弥补夏天的亏空。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首选吃肉,谓“以肉贴膘”。
晒秋
“一叶梧桐一报秋,稻花田里话丰收”,晒秋已经成了农家喜庆丰收的“盛典”,“晒秋”的秋不仅仅是秋天,更代表一种丰收的喜悦,老百姓会利用房前屋后的平台、房顶等空地,晒一晒收获的农作物,粮食晒得越多,说明收成越好,而把粮食风干后,冬天才不会发霉变质,是老一辈多年的经验心得,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
啃秋
“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称为“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每逢立秋,人们会买西瓜回家,众人围在一起品尝。据清朝张焘在《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那时人们相信立秋时吃西瓜,可使整个秋天不生病,并可免除冬天和来年春天的腹泻。
秋灶
秋灶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汉代,后世将秋灶定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此时收获已毕,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神答谢。宋时秋灶有食糕、饮酒、妇女归宁之俗。在一些地方,至今仍流传有“做灶”“敬灶神”“煮灶粥”的说法。
落叶知秋,岁月迎丰
秋季是收获的季节
也是让人产生无限憧憬的季节
让我们一起期待
曾经的点滴播种与辛勤耕耘
都在这个秋天迎来硕果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