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与西部大开发战略纵深推进的背景下,北京服装学院龚䶮教授自2018年起投身援疆事业,先后担任塔里木大学机械电气化工程学院副院长、兵团一师工信委副主任、纺织办主任等职务,同时积极筹建塔里木大学纺织服装系,参与新疆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规划、推动环保型无水印染技术落地新疆。这位北京大学理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民革党员,怀揣着深厚的家国情怀,用三年坚守诠释新时代援疆精神,以科技创新与教育赋能双轮驱动,为新疆纺织服装产业注入强劲动能。
破冰十年困局,重构学科根基
"纺织服装专业已投入建设十年,仍是一个难啃的硬骨头。"初到塔里木大学时,龚䶮教授面对的是一支孤军奋战的教师队伍------这个专业历经十年发展仍仅有1名专职教师。面对如此困境,他提出"学科重构+产学协同"的破局思路,推动纺织与服装专业合并发展,并主导纺织服装系建设。
三载春秋,龚䶮教授以满腔热忱投身教育事业,为纺织专业的发展倾尽全力。白天,他身先士卒,引领团队精心规划课程体系,为专业建设谋篇布局;夜深人静时,他总是独自伏案,笔耕不辍,撰写一份份详尽且富有前瞻性的学科建设方案。凭借着这种日夜兼程、不知疲倦的工作热情,他始终坚守在教学一线,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教育者的责任与担当。
在专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之际,龚䶮教授创造性地提出并实施"外引内培"策略,为学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对外,他积极拓展资源,聘请国内众多知名学者、专家担任客座教授,拓宽了师生们的眼界与视野,让他们得以接触到行业最前沿的知识和理念;对内,他身体力行,积极参与相关专业的学科规划并指导师生参加学科竞赛,在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挑战杯等大型赛事中均获得了自治区级、国家级奖项,使纺织专业学生培养工作步入正轨。
2024年,随着塔里木纺织服装学院正式挂牌成立,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标志着纺织专业发展迈向了新的台阶。在各方的不懈努力下,该专业正有条不紊地为南疆纺织产业的人才储备筑牢根基,必将为地区纺织产业的繁荣发展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与人才保障。
身为民革党员的龚䶮,时刻铭记“促进人们之间的交流与融合”的使命,将这份责任深深融入教育援疆的每一项具体工作中。龚䶮同志积极发挥带头作用,精心开展“家访计划”深入学生家庭,通过实际行动助力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在他的推动下,“西部织光”教育专项基金成立,为南疆纺织服装专业建设注入强大动力。
值得称赞的是,这种教创融合模式成效显著。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的协作过程中,师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为了教学科研目标努力奋斗。这种深厚的情谊在彼此心间扎根,进一步深化了师生的情感认同,为师生团结铸就了坚实的纽带。
“十四五”收官之际,龚䶮同志作为民革青年,当牢记总书记"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嘱托,将多党合作制度优势转化为服务国家战略的实践效能,让教育援疆的星火照亮产业升级之路,让科技创新的种子在南疆生根发芽,共同谱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丝路新篇。
创新绿色科技,领航产业变革
面对南疆水资源匮乏的天然短板,龚䶮教授以"环保科技破局"开辟产业新路径,果断提出"以科技突围破解环保困局"的前瞻性理念,为南疆产业发展指明了新方向。
身为"纺织品非水介质染色及污水零排放关键技术研究"子项目的负责人,龚䶮教授凭借深厚的专业素养和不懈的钻研精神,成功实现了印染用水量的大幅降低,为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做出了显著贡献。
在阿拉尔市,龚䶮教授主导建设的纺织工程实验室已形成"棉麻丝研究+智能检测"双轮驱动的格局。他指导师生参加第十一届"挑战杯"兵团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大赛《微波法籽棉回潮率测量仪》荣获二等奖,该项籽棉回潮率检测系统使棉花加工损耗率显著下降,有力提升了当地棉花产业的效益。
龚䶮教授高度重视实践教学与科研转化。实训车间里,他是孜孜不倦的导师,亲自示范操作设备,耐心指导学生掌握每一个操作要领,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技能;科研实验室中,他是并肩作战的伙伴,与青年教师携手攻关无水印染技术难题,用智慧和汗水探索纺织技术的创新发展。师生们在日常的协作中共同奋斗,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为打破产业发展中产学研脱节的困境,龚䶮教授积极作为。他大力推动南疆首个纺织服装产学研基地的成立,促成阿拉尔市质监局联合实验室落地,同时助力地方编写《采棉地方标准》,为产业发展筑牢根基。由其承担并作为子项目负责人的新疆兵团科技攻关计划"棉纺筒纱智能分拣包装关键技术装备研发与示范应用的研究"科研项目,更是成为引领南疆产业升级的关键力量,助力南疆成功构建起从棉花种植到服装设计的全产业链。在他的推动下,"西部织光"教育专项基金成立,为南疆纺织服装专业建设注入强大动力。
这些成果不仅成功打破了新疆产业发展长期受制的桎梏,更在纺织行业形成了极具影响力的"创新示范",激励着整个行业向绿色化、智能化方向加速跃升,开启产业发展的新纪元。
家国情怀照征程,同心共筑中国梦
丝绸古道上的纺织机杼声与首都高校的智慧脉动交响共鸣,龚䶮教授三年如一日在祖国西陲编织的,正是新时代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的壮美锦绣。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政协联组会上强调的,"要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打造校企地联合创新平台,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配机制"。从推动无水印染技术突破到构建京疆纺织教育共同体,从百人技术团队的孵化到《新疆纺织产业发展规划》的落地,这位民革党员以科技为梭、教育为线,织就了产业振兴的蓝图,也是"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重要论述的生动实践。
当塔里木大学的实训教室里,学生操控着智能化纺织设备完成毕业设计;当北京服装学院的数字设计平台上,新疆传统艾德莱斯纹样通过AI算法焕发新生------这些跨越时空的创新共振,正是新时代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在边疆大地的鲜活注脚。
京韵时尚,赋能新疆棉
在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背景下,将充分挖掘新疆棉的原料优势,融合北京在设计创意与非遗技艺上的深厚积淀,打造“中国棉 + 北京设计”的时尚新范式。依托通州铜牛未来设计实验室,构建“新疆棉—科技创新—文化表达—国际传播”四位一体平台,推动传统纺织向功能型、文化型、国际化高端品牌转型升级。通过跨界联动京绣、缂丝等非遗元素,开展智能温控、抗菌等新材料研发,形成具有国际辨识度的“中国棉・京韵”品牌矩阵,助力北京迈向全球时尚策源地,也让新疆棉在世界舞台焕发新的光彩。
三年援疆之路,既是情怀之路,更是科技与教育共融发展的实践之路。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中,龚䶮教授以行动作答、以实干作笔,正在南疆这片热土上,织就一幅“教育强国、科技兴疆、产业富民”的锦绣画卷。